
經常碰到有人問:
你們是云管嗎?
你們和CMP多云管理平臺有什么區別?
你們這個多云平臺到底是個啥?

emmmmm,問題還挺不好回答。
為了說清楚這些問題,但又不希望你們被更多專業IT術語繞得更暈。(IT界造詞能力真的強~)
我們決定努力一把,盡量大白話加上靈魂配圖,從以下三個角度展開說:
1、追溯一下企業級IT的歷史,看看CMP云管平臺和云原生平臺誕生的土壤;
2、放眼當下,看看多云平臺常見的五種使用場景,你就明白多云平臺關心的重點是什么了;
3、強行對比一波,多云平臺和多云管理平臺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中間繞不過去的一些專業概念,比如中間件啊、虛擬化啊、容器啊、抽象啊,我們都來一波靈魂版科普~~
追溯歷史:
CMP云管平臺和云原生平臺誕生的土壤
為了便于理解,我們把世界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企業級IT世界,一種是云原生IT世界。
傳統企業級IT世界長這樣,由應用,中間件,DB數據庫,OS操作系統,本地硬件資源組成。

中間件這個詞最早1968年就出現了,但是到1990年才算是在傳統企業級IT世界里扎根下來,成為堅實的一部分。所以可以說這個世界在1990年正式成形,到現在已經快30年。
這里面可能會讓人有點費解的就是中間件了,從名字完全看不出來是干嘛的。現在被廣泛認可的定義是:位于操作系統和應用之間的就是中間件。中間件出現之前,應用跟操作系統是一對一直連的。這造成的麻煩是:不同應用之間互相隔離,各自為政,形成下圖左邊這種多筒倉式結構。應用無法在不同平臺或OS環境中移植,而這會造成大量重復工作及效率低下不靈活。

而像右圖,中間件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高層應用環境,不管底層的計算機硬件和系統軟件怎樣更新換代,只要將中間件升級更新,并保持中間件對外的接口定義不變,應用軟件就幾乎不需任何修改。
(然而,隨著中間件發展得越來越龐大而復雜,不同中間件提供商經常使用專有的API和專有協議,不同廠家之間無法互通,或者有些中間件只支持某些平臺,中間件本身的使用也變得很復雜,這些就都是別的坑了。。。。)
在這個世界里還有一個延伸主體存在:IT咨詢公司,主要提供BPM(商業流程管理)服務。
說白了,就是有一批聰明人意識到,所有的數據背后所代表的都是業務流程中的某個步驟。而一個業務流程是由系統和人共同完成的,咨詢公司就負責幫公司找出這個過程中效率低下的地方,由IT人員把那些可以自動化的事情自動化,確保信息在正確的時間流向正確的地方,同時對人進行監控和管理,確保人和系統共同達成業務目標。

然后,變化出現了。
虛擬化技術不斷成熟,私有云和公有云逐漸成長。
虛擬化又是啥?
Hypervisor一種運行在基礎物理服務器和操作系統之間的中間軟件層。
物理機時代,需要把很多不同應用堆在一臺服務器上,這些應用如果不能和睦相處就會造成裝了這個搞死那個的情況。而虛擬化的思路是,用hypervisor軟件欺騙操作系統,讓他們以為自己是在獨立的硬件上,其實他們看到的所有硬件設備都是經過hypervisor封裝過的“虛擬”設備。

然后,你只需要為不同的應用申請不同的“虛擬機”就行了。
虛擬化到一定規模,就出現了私有云,對外開放服務就有了公有云。
許多公司逐漸發現自己要處理許多云管理工具,有些管私有云的,有些是管公有云的,有些負責A功能,有些負責B功能,他們之間也都互相隔離,造成很多重復工作和麻煩。
這就引發了一個新需求:一個幫助企業統一集中管理這些云管理工具的平臺,為IT管理提供便利。
當當,云管平臺CMP出現了。

與此同時,云原生IT世界也在逐漸成形。
標志性事件是2013年Docker 的出現,容器技術的成熟標志著技術新紀元的開啟,使原有的基于虛擬機的云主機應用,徹底轉變為更加靈活和輕量的“容器+編排調度”的云平臺應用。
Docker 提供了讓開發工程師可以將應用和依賴封裝到一個可移植的容器中的能力。容器技術通過操作系統提供的各種隔離機制,讓進程誤以為在一個獨立的空間內運行,從而實現了既能共享內核又能避免沖突。

因此,在容器時代,虛擬化已經不那么重要,容器的隔離機制已經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虛擬化的作用。
2006年,AWS正式對外開放。
2010年,微軟發布Azure,阿里云正式對外。
2011年,Google Cloud對外發布。
2013年,騰訊云全面開放。
2017年,華為云對外提供服務。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公有云平臺已經足夠成熟,能夠提供靈活快速的集成能力,同時提供中間件云服務工具,DB,滿足企業級用戶的需求。
不同于傳統IT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企業應用與底層資源之間的距離大大縮短。

我們的多云平臺就在他們之間。往上我們會深入到企業應用的工作流層面,往下我們能調度最適配的本地以及多個公有云資源。
(相關參考:CTO說 | 非容器化應用怎么玩多云?Kubernetes不管我們管啊)
放眼當下
多云平臺常見的五種使用場景
1、A云上做測試/開發,B云上進行生產
最開始更常見的一般是在云上做測試/開發,在本地進行生產。但有時候可能顛倒過來,因為你可能需要云的多區域能力或者像CloudFront CDN這種高級功能來為生產環境加速。

參考:我們之前做的全球公有云地域分布圖

2、本地資源不足,溢出到云
企業對資源的需求是不穩定的,有高峰有低谷。
本地資源一般不可能按峰值需求采購。所以在資源不足時,需要云上資源來對本地資源進行彈性補充。

3、多云災備
在一朵云上跑一個生產系統的應用,同時在另一朵云上備份一個同樣的應用,并保持數據同步。最大程度確保數據安全。

4、單個應用同時在多個云上跑
多云環境既可以讓你在多個云上跑完全不同的應用,也能讓你同時跑單個應用。
同一個應用的不同組件分別在不同云上同時運行,如果一朵云出了問題,任務是有可能完全不受影響的,讓損失降到最低。

5、多云套利
在不同云上,不同時間點,不同地域,不同類型云資源價格是不同的,如果再加上競價實例資源價格的極強可變性(相關參考:云資源中的低成本戰斗機——競價實例,AWS、阿里云等六家云廠商完全用戶使用指南),差別就更大了。
多云能讓工作任務被動態地部署在多云環境里,始終利用性價比最高的資源。

強行對比
多云平臺和多云管理平臺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就一條,兩者都能對本地以及多個公有云資源進行納管,都能對底層資源進行抽象。

而不同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1、目標不同
云管平臺的目標是資源層,關心的是運維。
我們的目標是應用層,關心的是業務。
2、方向不同
云管平臺是從水平層面實現對用戶底層資源進行全面集中管理,大而全。
我們是從用戶的應用層面往下,考慮整個業務的運行優化,完成對底層資源的調度和管理。
3、服務人群不同
云管平臺的服務人群是:IT部門
我們的服務人群是:企業業務部門+IT部門
4、抽象層面不同
云管平臺抽象的只是資源。
我們是對資源和功能都進行抽象。
呃,抽象的意思就是我基于底下的功能或資源抽象出一個池子,你不用管我怎么實現,你告訴池子你要啥,你要干嘛就得了。

我們最近干了件大事!!點開看看?
上榜啦~花費4小時5500美元,速石科技躋身全球超算TOP500
- END -
關于我們:
速石科技專為有高算力需求的企業級用戶提供一站式算力運營解決方案,幫助用戶提升10-20倍業務運算效率,降低成本達到75%以上,加快市場響應速度。目前主要應用領域包括藥物研發、基因測序分析、半導體行業的EDA仿真及電路設計、汽車行業的自動駕駛開發、虛擬碰撞試驗以及AI人工智能。
想了解更多,可添加小F微信(ID:imfastone)

文章推薦:
>>AWS、阿里云、Azure、Google Cloud、華為云、騰訊云 各種云服務器價格收費對比(上)
>>云資源中的低成本戰斗機——競價實例,AWS、阿里云等六家云廠商完全用戶使用指南